人民日報頭版報道贛州:紅土地高質量發展春潮涌
來源: 人民日報 | 日期: 2023年05月09日 | 制作: 周章云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紅土地高質量發展春潮涌
——開局之年看贛州
人民日報記者 張毅 鄭少忠 劉維濤
贛南,重巒疊嶂,滿目蔥蘢,嶺上開遍映山紅。
紅軍長征出發地,江西贛州于都縣,新落成的長征大劇院內,《長征第一渡》演出震撼人心。80多年前,飄揚的紅旗,正是從這里出發,在大地上走出一條“紅飄帶”。
對這片英雄的土地,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2019年5月22日,在聽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

▲贛州城市風貌。攝影︱朱海鵬(人民視覺)
2012年6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202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建設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進入新時代以來,贛州乘勢而上,奮勇爭先,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奏響了崛起奮進的昂揚樂章。
深入這片革命老區,發現這里變了,變得更加年輕、更加從容,實現目標的信念更加執著而堅定。
行走贛州,看什么?
看交通,通江達海,活力迸發——
坐上贛深高鐵,翻越嶺南群山,只需兩個小時便到達深圳。“背包客”們乘坐高鐵來贛州看古城、逛宋街,品嘗客家美食。“節假日要排隊等座呢!”餐飲店老板喜笑顏開。

一年來,瑞梅鐵路、長贛高鐵開工,瑞金機場、五云碼頭主體完工,尋龍高速建成通車,“三縱三橫六聯”的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7條59.1公里快速路投入使用,綜合交通路網加速成形。
大動脈通,微循環暢。車行贛南,青山綠水間,柏油路串起一個個白墻黛瓦的村落。老區人民從雙腳丈量到抬腳上車,駛入發展致富的快車道。
交通先行百業興。江西供銷(信豐)冷鏈物流園里,大屏幕上的中國地圖,數據閃爍,一條條物流線,匯成“金色飄帶”。沿著這條“飄帶”,香甜可口的贛南臍橙,發往全國各地,走向百姓餐桌。
82歲的袁守根不曾想到,他50多年前帶回的臍橙樹苗,如今已漫山遍野,山上果園甜蜜生金,老區人民喜上眉梢。
圍繞小小臍橙,贛州文章越做越大,種植面積達178萬畝,形成了果汁、精油、分選設備制造等全產業鏈條,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品牌價值686.37億元,“世界橙鄉”名揚天下。
看創新,換擋升級,動力澎湃——
在贛州大地上,如臍橙一般蓬勃生長的,還有一株株“科技樹”“產業樹”,創新驅動,發展躍上新平臺。
在定南縣嶺北鎮三丘田稀土礦山的數字化信息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智能顯示屏上觀察著一個個數據。“通過礦山生產過程控制,勞動生產效率提高了2倍,成本降低了10%左右,形成了離子型稀土礦山智能、高效、綠色開采新模式。”礦企負責人黃凱龍介紹。
走進贛州富爾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燒結生產車間,高性能燒結爐在高速運轉,卻只見一兩名工人。公司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實現智能化改造,研發的稀土電子材料綠色設計平臺成為國家級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
“在贛州,你可以看到稀土產業正在從單一資源開采,向補鏈、延鏈、強鏈的高質量方向奔跑!”在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黨委書記齊濤看來,在新材料產業的帶動下,未來贛州有望成為科技高地、人才高地。
2022年,贛州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三大產業規上營收分別突破2000億元、1600億元、700億元,分別增長24%、21%和79%。

看開放,內引外聯,抓住機遇——
贛州國際陸港,龍門塔吊下五顏六色的集裝箱整齊排放。隨著汽笛響起,滿載著農產品、電子產品、家具的鐵海聯運班列駛出陸港,駛向粵港澳大灣區,走向全世界。
一子落定滿盤活。國際陸港使贛州融入新格局,服務大戰略,贏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贛州最大的區位優勢是毗鄰大灣區,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戰略提供的歷史機遇,對標灣區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實現產業承接和產業升級。”贛州市市長李克堅說。
“大灣區能做的,我們也要做到”,昔日蘇區干部好作風,化為護航高質量發展真行動:80%以上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企業開辦半天辦結,超過1300項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建立產業鏈鏈長制、政企圓桌會議、安靜生產期等制度,對企業“有求必應、無事不擾”……
2023年一季度,贛州市外貿進出口232.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2.1%,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65.9億元,同比增長36.9%。
看民生,安居樂業,美麗平安——
今年4月,贛州市在江西省高質量發展考核中拿到第一名。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2013年開展分類綜合考核以來,贛州市連續10年獲得全省先進。
高質量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更宜居的環境、更穩定的收入和更幸福的生活,986萬贛州百姓分享了發展的成果。
“出門就是公園,空氣清新,健身設施齊全,每天都是好心情。”贛州蓉江新區溫馨家園小區的居民廖桂香難掩喜悅。

2022年,全市民生支出達849.0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2.6%;城鎮新增就業7.93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1.56萬人;新增學位7.02萬個,總量達到159.4萬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10年全省第一。
當然,贛州人最驕傲的,人們必要去看的,還是那條永不褪色的“紅飄帶”。
4月18日一大早,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紅軍烈士后代孫觀發老人便起身收拾,將桌椅擦得一塵不染。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贛州期間來到潭頭村,同孫觀發一家和當地鎮、村干部圍坐在一起拉家常,詢問他家收入怎么樣、兒子兒媳在哪里就業、孩子在哪里上學、孩子在學校吃得好不好,家里還有什么困難和愿望。
如今,村子人氣越來越旺,發展越來越紅火,村民們紛紛開起了民宿。一張桌子、幾杯清茶,孫觀發老人跟遠近客人講紅軍的故事,講總書記來到潭頭村的故事。
這天,孫觀發等候的是于都中學高二年級的孩子們。學校組織“感悟長征精神徒步行”活動,同學們徒步跋涉3個多小時,來到潭頭村??粗窟M屋里滿頭大汗的孩子們,孫觀發樂呵呵地迎接著:“先喝口水,歇一會兒,然后再來聽故事。”

英雄桑梓地,遍開幸?;?。老區精神,灣區思維,特區干勁。當年那條“紅飄帶”留下的紅色基因,映照著為民初心,更激勵著使命擔當,引領著贛州廣大干部群眾向著新的目標,進發!

發展勇爭先 老區譜新篇
——江西贛州市高質量發展紀實
人民日報記者 朱磊 史一棋 吳儲岐 王丹
江西贛州,高質量發展春潮涌動,煥發出勃勃生機,老區發展譜寫出新的篇章。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城市面貌。贛州章貢區供圖
202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建設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革命老區有了新使命。
潮頭登高再擊槳。2022年,贛州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GDP總量達4524億元,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三大產業規上營收分別突破2000億元、1600億元、700億元,分別增長24%、21%和79%。
科技創新,撬動產業升級
曾經“金子賣出白菜價”,如今“土里資源變黃金”
“成為世界稀土永磁行業領軍企業”,走進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這條標語立刻映入眼簾。
習近平總書記在贛州考察時強調:“要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不斷提高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強項目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我們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強化試驗和研發投入,掌握了晶界滲透技術等一批核心技術,加快推進釹鐵硼等稀土新材料開發利用。”金力永磁公司董事長蔡報貴介紹。
連年努力,不斷趕超。公司已經成長為全球領先的稀土永磁企業之一,主營業務收入比2019年增長了3倍多。
“攻克更多尖端技術,向全球第一發起沖鋒!”蔡報貴信心滿滿。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企業單打獨斗可不行,必須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為提升稀土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贛州梳理稀土鎢稀有金屬產業鏈情況,編制《贛州市稀土鎢稀有金屬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瞄準有色金屬產業中高端應用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向稀土永磁電機、永磁變速器等深加工及應用產品延伸。”贛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賴慶華說。

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平臺的硬支撐。
省內首個央企總部中國稀土集團掛牌成立,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等“國字號”科研平臺落地……贛州稀土正從世界級儲量向世界級創新進軍,曾經“金子賣出白菜價”,如今“土里資源變黃金”。
去年11月,贛州市稀土新材料及應用集群成功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成為江西省首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除了向傳統產業挖掘存量,贛州還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瞄準新興產業尋求增量。
新信息技術產業多點開花——位于經開區的贛州區塊鏈技術產業園,位于南康區的中國贛州數字科技產業園,位于蓉江新區的贛州大數據產業園、北斗時空大數據產業園……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5G等數字經濟產業從無到有、加速發展,不同區縣各打各的優勢牌,各炒各的特色菜。
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贛州新能源科技城在荒地上崛起一座產業新城,集“整車+零部件+研發+檢測”于一體的產業新城,吸納了一大批優質科技企業入駐:孚能科技研發出的下一代新能源汽車電池填補行業空白,金瑞琪擁有國際領先的低速自動駕駛技術……在贛州,智能制造風采得到精彩展現。

醫藥健康產業由弱到強——青峰藥業在上海、波士頓等地建立“科創飛地”,形成全球研發體系;組建贛南創新與轉化醫學研究院,成功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一次性引進包括30名博士的團隊……10年間,章貢區實現了從一家藥企獨大,到生物制藥、高端醫療器械、寵物經濟3條賽道齊頭并進、123家醫藥健康企業聚鏈成勢的華麗升級,平均每年產業營收增長20%以上。
贛州市委書記吳忠瓊表示,繼續堅持以科技創新撬動產業升級,建強用好國家級創新平臺,提升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醫藥食品等特色產業集群的層次和能級,做優做強數字經濟,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現代產業聚集區。
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蔬菜成為繼臍橙之后產值超百億元的富民支柱產業
沿著蜿蜒曲折的鄉村公路,記者來到贛州經開區三江鄉赤湖村蔬菜基地。數千畝藍色大棚依緩坡而建,大棚里辣椒滿掛,芹菜油綠。村民吳金蘭和她的“棚友”們一捻一放十分嫻熟,不一會兒工夫便采摘了一籃子新鮮辣椒。
“螺絲椒長勢喜人,也是我們贛州一家餐飲連鎖公司的主打菜品,可受歡迎了!”吳金蘭喜笑顏開。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寸土寸金的贛州如何解決發展產業和糧食用地矛盾?讓大棚“爬”上山!贛州繪就蔬菜產業的神奇一筆。
“通過盤活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四荒地’,我們探索出了蔬菜大棚‘上山下灘’的發展模式。”贛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周昱說。
近年來,贛州市利用“四荒地”等未利用地,發展大棚設施蔬菜9832畝。目前,全市有相對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設施蔬菜基地近1200個,累計建成大棚設施蔬菜基地面積29.2萬畝。
贛州是眾人皆知的“世界橙鄉”,臍橙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地理標志產品區域品牌水果類第一,“如今,蔬菜成為繼臍橙之后又一產值超百億元的富民支柱產業。”周昱說。

▲喜獲臍橙豐收的果農。攝影︱張元兵(人民視覺)
在全南縣中寨鄉中寨村自然之星露天種植基地,村民陳良貴正在松土除草。“再過一陣子,這些有機蔬菜就可以采摘發貨,直供大灣區各大商場超市。”他高興地說。
解決了產量,銷路是關鍵。直供大灣區,這里的市場非常廣闊。
“融灣!”采訪中,贛州市各職能部門說到高質量發展時,都提到了這個詞,農業高質量發展自然不能缺席。
近年來,贛州著力打造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成為共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城際合作城市。目前,已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84家,每年累計有10萬噸蔬菜銷往大灣區;引進了一批灣區企業前來建設蔬菜直采基地和發展訂單農業,涵蓋種植、加工等全產業鏈發展。
一步一個腳??!10年來,贛州農業發展步步高: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12年405.4億元,增加到2022年735.38億元,增長81.4%。
芝麻開花節節高!10年來,贛南鄉親們的錢包鼓了起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5301元提高到2022年15900元,增速在全省實現十連冠。
一座座新居亮麗整潔,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項項產業生機盎然,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鋪展。
融入灣區,推動開放合作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改革發展步履不停
南康區贛州國際陸港,藍天之下,五顏六色的集裝箱整齊而立,一列全程冷鏈的進口班列正緩緩駛入港區。班列上,15個集裝箱滿載著390噸巴西果汁,從南美的圣多斯港經海上運輸至深圳,再經陸路送至贛州。
外國友人早已嘗過本地的生鮮副食,老區人民也喝上了進口果汁。去年8月,贛州首趟出口冷鏈專列通過海關查驗發往俄羅斯,產自老區的冷凍鰻魚和蔬菜裝了滿滿50個集裝箱。

▲贛州國際陸港貨場,集裝箱裝卸現場。攝影︱朱海鵬(人民視覺)
“一瓶果汁,一棵蔬菜,看似不起眼,想通過鐵海聯運全程冷鏈實現進出口,對鐵路安檢、通關效能和口岸銜接提出更高要求。”贛州國際陸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立平告訴記者,“冷柜進來越多,出去也就越多。這為未來常態化生鮮冷鏈進出口奠定了基礎。”
生鮮冷鏈專列的開通,是贛州國際陸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也是贛南老區在對外開放層面不斷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展現。
2021年4月,贛深組合港模式啟動,在全國首創跨省、跨關區、跨陸海港的通關新模式,使贛州國際陸港成為全國首個內陸海港,真正實現同港同價同效率;2022年4月,首次與國外港口德國威廉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22年6月,贛深城際高速貨運班列“融灣號”首發,縮短兩地線路運行時間6至8小時……

“組合港模式使外貿企業在出口貨物時減少約40%的運輸時間,運輸成本可降低30%。”劉立平說。今年3月,贛州國際陸港開通首趟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專列,加速融入全球最大自貿區。
多口岸直通、多品種運營、多方式聯運,如今的贛州國際陸港,已成為贛州連接全球的樞紐。累計開行中歐(亞)班列超1200列、鐵海聯運“三同”班列和內貿班列超11000列。一趟趟班列,經由各類創新通關模式,駛向中亞五國及歐洲20多個國家100多個城市。
2021年底,贛深高鐵正式開通。一面走向世界,一面區域深融;一面貨暢其流,一面人暢其行。
“老區精神、灣區思維、特區速度”,開始成為往來兩城客商口中常常聽到的話語。對標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贛南人民更是喊出“大灣區能做到的,老區也能做到”的堅定聲音。
融灣,老區的要素資源卻沒有單向地流入大灣區。加快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推動江西與國際一流灣區融合發展的大機遇,也是推進江西高水平開放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4月20日,贛州市“粵企入贛”招商推介會在深圳舉行,61個大灣區項目成功落戶,為贛州“1+5+N”特色優勢產業再添動能。
“著力推動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營商環境、公共服務加速融灣,要讓廣大客商在贛州投資放心、辦事順心、生活舒心。”贛州市市長李克堅表示,創設產業鏈鏈長制、政企圓桌會議、安靜生產期等制度,贛州的營商環境不斷完善,努力實現對企業“有求必應、無事不擾”。

融入,更是接軌。通過建立深贛政務服務全域通辦機制,在老區可以提供與大灣區無差別的辦事體驗。如今,贛州與廣州、深圳等6個大灣區城市實現151個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一次辦成,127項深圳市政務服務事項在贛州實現跨省24小時自助辦。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改革發展步履不停!”贛州市商務局局長楊小妹說,“格力電器、富士康、大自然家居等粵港澳大灣區企業以及相應人才、技術、資金要素等紛紛落戶,贛州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努力搶得先機。”
惠及民生,享受幸福生活
趕上好時代,老百姓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贛江河畔,置身贛縣區湖江鎮洲坪村蜜月島景區,一旁是古樹參天,一旁是江水滔滔。
“清風拂面,卸去滿身疲憊,一家老小圍坐大榕樹下,好好享受生活。”游客何妙妍從廣東深圳市乘高鐵到贛州,只需2個多小時。
為激活鄉村旅游資源,湖江鎮引進社會資本3億元,通過村民、村集體、企業三方參與的方式,打造了以漁島風情、浪漫色彩為主線的蜜月島景區。
“通過引進公司經營,村集體每年固定收益15萬元,公司還在景區包購了400天的民宿住宿,村集體可以獲得民宿、餐飲、停車等多項收益。”湖江鎮黨委書記蔡聯慧說。

▲贛州市大余縣黃龍鎮風景。攝影︱朱海鵬(人民視覺)
為了讓村民共享這碗“旅游飯”,湖江鎮分類施策:對有意愿、缺資金的村民,開出村集體出資入股、政府政策獎補、村民分紅回本的方子;對在外務工不能及時返鄉的村民,采取村民資源出租、集體籌資引導、企業市場運營的辦法。蔡聯慧告訴記者,在不同經營業態的運行下,村民戶均年增收3萬元左右。
湖江鎮洲坪村是贛州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贛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推進民生實事工程,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民生保障不斷加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一排排精致的樓房錯落有致,一家家亮堂的商鋪開門迎客……走進石城縣易地扶貧搬遷銅鑼灣集中安置區,一幅宜居宜業、溫馨和諧的畫面展現眼前。
石城縣高田鎮祠江村村民劉禮炕得益于深山移民搬遷政策,在銅鑼灣集中安置小區分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子,從此告別了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戶型、采光都合適,一家5口住在這里很舒心。”
住房,關系千家萬戶基本生活保障,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10年來,贛州累計下達農村危房改造指標45.2萬戶,安排補助資金56.02億元,贛南老區69.52萬戶、近300萬農村貧困人口告別了危舊土坯房,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21萬戶,讓群眾住上‘放心房’。”贛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余鐘華說。

與此同時,贛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30平方米提高到50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平方米,高于小康的標準,基本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對于這句話,老家在尋烏縣文峰鄉七塅石片區的村民謝慧感體會很深,“山綠了,杜鵑花開了,沒想到廢棄礦區也能變成風景如畫的新景區。”
贛州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推進美麗贛州建設,持續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低質低效林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據統計,截至目前,生態修復廢棄礦山204.8公頃,完成500多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6%以上。
據贛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傅小新介紹,贛州制定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編制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碳達峰行動方案,目前已有5個典型案例被列入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實踐探索典型案例匯編。
藍圖已經繪就,奮進正當其時。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推進示范區建設的關鍵之年。贛州將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定位,深入實施“三大戰略、八大行動”,全力以赴加快推進示范區建設,在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業績。
對標一流看變化(記者手記)
王丹
于都河畔潭頭村,每一次到訪都能感受到它的變化。
從小菜園到萬畝蔬菜大棚,從提籃叫賣到并入灣區大市場,從請人勞作到共享農資服務,在以丘陵山地為主、農業資源稟賦并不優越的贛南大地,漸漸實現基礎設施、經營主體、科技投入的不斷革新,農業生產邁向規?;?、專業化、智慧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每年累計有10萬噸蔬菜銷往大灣區,富硒蔬菜成了繼臍橙之后贛州的又一個農業經濟增長點。

贛南更是一片改革熱土、開放高地和創新沃野。“放管服”改革全域試點有力推進,235項對標提升改革任務較好完成;設立贛州RCEP創新服務中心并開行首趟RCEP專列,融入全球最大“自貿圈”;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運行良好,贛州獲批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示范城市;全市最大水利工程梅江灌區開工建設,黃金機場升格為國際空港,瑞金機場主體完工……紅土地上,涌動著逐夢奮斗的豪情。
成就何以寫就?“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革命老區,如何實現趕超和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走老路或低水平的重復路,肯定不行。必須要有開放創新的遠見,對標一流。”贛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江西“南大門”,贛州是江西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近年來,“老區精神、灣區思維、特區速度”是贛州發展最生動的寫照,“大灣區能做到的,老區也能做到”是最響亮的回答。主動融入、全面對接,深入推動贛南革命老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設施建設、產業轉移、市場融通、資源共享,“老區+灣區”深度合作,既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典范,也成為贛南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對標一流,關鍵是要落實在行動上。如今,老區干部紛紛南下,向灣區取經、爭做排頭兵。在全省率先創新推出惠企政策兌現改革、“市縣同權”改革,118項市級權限“市縣同辦”;在全國率先推行全產業一鏈辦、工程建設項目一站式集成審批……
梅江灌區工程在寧都縣全面開工建設,打破了贛州近30年沒有國家重大水利項目的局面。這得益于一套為梅江灌區工程爭資爭項的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協同機制,不到兩年,完成過去8年才能完成的前期工作。努力打造“干就贛好”營商品牌,正從理念化為行動,從愿景逐步變為現實。
新時代新征程上,贛南兒女正繼續發揚老區精神,以開放包容、腳踏實地的作風態度,書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壯麗詩篇。
值班編輯:肖哲
值班審核:金路遙
值班編委:黃廉文